自古以来,赏石文化便是中国文人精神世界的重要载体。唐代已形成“苍、拙、灵、秀”的赏石审美,至宋代,米芾更归纳出“瘦、透、漏、皱”四要,成为品石的重要标准。

苏东坡另辟蹊径,提出“丑石”之美,意在超越形貌而直取神韵。此后郑板桥、蒲松龄、王渔洋等人皆各抒己见,尤其是蒲松龄,以“心有灵石”之思成就《聊斋志异》,将石之灵性与文学创作融为一体。

《论语》有云:“智者乐水,仁者乐山。”山水不仅是自然之景,更是文化的象征与心灵的寄托。文人雅士向来以清贫孤高自许,秉持“天人合一”的哲学,寄情山水,怡养性情,吟咏歌啸。奇石作为山水的浓缩,承载千年沧桑,亦映射出文人不变的人格理想。

“灵璧一石天下奇,声如青铜色碧玉,秀润四时岚岗翠,宝落世间何巍巍。”宋代诗人方岩以此盛赞灵璧石。此石产于安徽省灵璧县,《灵璧志略》载其地有七十峰,盛产磬石、巧石、黑白石等,石色如玉、山川灵秀。灵璧石早在《尚书·禹贡》中已有记载,称为“泗滨浮磬”,至今已有三四千年历史,在赏石界始终地位尊崇,更被乾隆皇帝誉为“天下第一石”。

灵璧石质地细腻,坚如贞玉,叩击之声清越悠扬,有“玉振金声”之誉,故古人亦称其为“八音石”。其磬石材质尤宜制磬,故宫与孔庙现存编磬,皆取材于此。

历代藏石名家皆以灵璧为珍。苏轼之“小蓬莱”、范成大的“小峨嵋”、赵孟頫的“五老峰”,皆为世所称奇。南唐李煜珍爱“灵璧研山”,宋徽宗更曾在一灵璧小峰上题写“山高月小,水落石出”,并钤御印,足见宠爱之深。明人王守谦在《灵璧石考》中列举诸多名家堂斋皆以灵璧石为供,可见其于文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。

灵璧石之美,可归为四绝:

一为形奇:大小皆天然成形,千姿百态,契合“瘦、皱、漏、透”,意境幽远;

二为肌理:表面嶙峋沟壑,粗犷苍古,纹理丰富,富于韵味;

三为色韵:主色黑、褐、灰,间杂白、红、五彩等,墨玉为质,华彩天成;

四为清音:轻击微扣,琤琮作响,余音悠长,堪称“玉振金声”。

故有“黄金万两易得,灵璧珍品难求”之说,其意境正如诗云:“试观烟云三山外,都在灵峰一掌中。”

灵璧石可依体量,置于不同场合:大者数丈,可立于园林,叠山造景,如临岱岳;中者可为庭院步石、池岸点缀,增添野趣;小者则供于斋馆、置于案头,或作盆景配石,妙趣横生。

闲暇对之,清茶一盅,神游其间,如入画境、如闻琴韵,诗情顿生,清思缭绕,使人得以陶冶性灵、升华审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