奇石文化在隋唐时期,得到了稳固的发展,这些发展主要归结于,那个时代的文人墨客,对文石的泼墨倾注。

隋唐时期从“大而奇者”用以装点园林,“小而奇巧者”置于案头清供,到王勃读石写景,杜甫好石藏石,牛僧孺藏石赏石,李德裕藏石题石,白居易赏石写石等。

整个奇石文化在这个文化形成时期,得到了一个时代的文人墨客赋予奇石文化的生命力。

宋朝又是一个文化鼎盛时期的代表,这个时代的文人与文艺相结合,文石也逐步走向文艺范,由文石转变为雅石。

宋代是中国奇石文化的一个高峰期,涌现出许多著名的赏石人物,他们的故事和贡献丰富了这一时期的奇石文化。

宋徽宗‌作为皇帝与统治者,宋代赏石之风他功不可没,他对奇石的痴迷导致了“花石纲”的设立,用以搜罗天下的奇石,这一行为虽然劳民伤财,但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奇石的热爱和重视‌。

苏轼在石界可谓石怪,有非常多的奇石相关作品,他在奇石文化上表现为,更注重天然形成的奇石,不求名贵石种。他的美术作品《枯木怪石图》 《偃松图卷》 《潇湘竹石图》,图中石头都是天然的画像形。

苏轼的文学作品中,也都提出他独创的怪石审美观,怪石为美也源于苏轼的奇石审美观,如他的《怪石供》《咏怪石》《寄怪石石斛与鲁元翰》等,都表达了他独特的奇石审美观。

‌米芾是北宋著名的书法家、画家、收藏家,他的官衣一拜,被誉为“石痴”,他首创了“瘦、透、漏、皱”的赏石原则,到米芾这里奇石文化的观赏理论与观赏文化发生变革。

米芾所创的赏石原则“瘦、透、漏、皱”,可谓中国观赏石理论的先驱者,对后世奇石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,延续古今。

宋代这一时期不仅出现了如米芾、苏轼等赏石大家,还有很多著名人物,如司马光、欧阳修、王安石等文坛、政界名流都成了当时颇有影响的收藏、品评、欣赏奇石的积极参与者。

宋代奇石文化的最大特点,是出现了中国观赏石古典赏石理论,也同时出现了许多奇石专著。

如杜绾的《云林石谱》、范成大的《太湖石志》、常懋的《宣和石谱》、渔阳公的《渔阳石谱》等。

其中仅《云林石谱》便记载石品有116种之多,并各具生产之地、采取之法,又详其形状、色泽而品评优劣,对后世影响最大。

宋代时期民间追求一种简约风,很多爱石之人更多以“小而奇巧者”置于案头清供,这种清供是指:收藏、赏玩、品读等。

宋代奇石文化的发展,不再只是文人墨客的文石,也更多代表着多元文化思维为导向的雅石,实现了文石到雅石过程的变革,各种有思想的雅石观,在历史长河中继续绽放光彩。